慈利县银澧国际学校位于慈利县零阳镇零溪村,距县城区中心约2km,规划用地面积483.32亩,总投资18亿元。学校一期工程已于2020年8月31日完工,总建筑面积57308.77㎡,投资近2亿元,建有综合楼、教学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等。校内阅览室、烘焙室、陶艺室、钢琴室、创客室等课程馆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校内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规划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学生向往、家长喜爱的现代化国际学校。
银澧国际学校周边以居住用地为主,该区域为发展中的城市新区,积蓄城市新一轮发展能量。学校南侧紧邻军民路,路幅宽30m;东侧为迎宾大道,路幅宽38m;西北侧为预留二期发展用地;南侧为厂房。
“教学”常指教师“教”与学生“学”所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因此,校园建筑设计一方面关注“教”,尽可能创造辅助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关注“学”,使校园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校园内的建筑空间、交通组织、附属设施能否满足师生使用需求是项目设计成败的关键,故将“教”与“学”融入设计中,于校园设计细节处体现对师生的关爱。
银澧国际学校于南侧邻军民路设主入口,东侧邻迎宾大道设次入口,2个入口与内部主干道串联,作为校区外部交通的主要设施,降低了校园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依附主干道形成园区外围环道,结合地面停车形成内部交通环路,解决日常后勤物流等车辆通行需求,避免车行交通对内部人员活动的影响;北侧预留连接二期用地的出口;教学楼与球场之间设隐形应急车道,满足紧急消防及大件货运等非日常使用的车辆通行需求。
为进一步完善项目交通组织设计,对校内外交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将其分为机动车通行需求与人行通行需求两大类,并对不同类型的交通行为特征进行分析。
1)机动车通行 主要分为上下学接送学生的家长车辆及学校教职员工自有车辆两大类。考虑到大型设备出入及消防应急需求,校园内还需满足大型特种车辆临时通行需求。
1)对进出校园的车辆进行规定,除少数承担特殊物品运输与消防的车辆外,所有接送学生的社会车辆均不可驶入校园。运输车辆或消防车辆在驶入校园时必须从特定入口进入,并严格按照规定路线行驶。为方便驾驶员辨别道路,设计师对临时运输道路的交通导向标识进行优化,利用道路铺装材质及颜色与其他交通道路进行区分,以免运输或消防车辆驶入校园其他区域,且2种车辆行驶时必须由校内安保人员在车辆前方引导,车辆停稳后在其四周放置警示标志。
2)校园外部接送学生的社会车辆可从校园东侧的迎宾大道或校园南侧的军民路驶入校园内部的连接道路,所有车辆必须采用“右进右出”的行驶方式,道路中央采用绿化带进行隔离,避免接送车辆在送达学生后立即调头引发交通事故。为方便家长接送,所有“即停即走”的社会车辆可沿迎宾大道右转进入连接道路,上客或下客后立即从军民路出口驶离校园;如接送车辆需短暂在校园外停留则可从军民路的出入口驶入位于项目二期幼儿园旁的停车场,待学生上车后从迎宾大道出入口驶离。为保证运输车辆及消防车辆进出校园的通行需求,项目对军民路的道口区域进行渠化处理,使出入口与道口垂直正交,便于上述特种车辆驶入校园。
3)为避免早晚高峰教职工的私家车对社会车辆造成影响,东西两侧开设校园内部车辆出入口,内部车辆驶入校园即可沿设置于校园外围的专用车行流线行驶至内部停车场。
通过上述3项优化举措实现了校园“人车分离”,平时不再有车辆进入人员活动区域,校园外部道路在早晚高峰时运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而各类特种车辆也能便利地到达教学楼等重点区域。
校园内人行交通除依托现有校园内部道路外,还别出心裁地利用操场四周连廊与教学楼2层的绿化平台组成立体人流环线,进一步提升人行交通的可达性与便捷性。
校园地面人流随着绿化平台的南北两端起坡顺利进入教学楼2层空间,绿化平台东侧与操场看台结合,学生沿绿化平台及操场看台直接从教学楼进入操场,宽阔的人流交通断面充分保证校园集会期间人行交通安全。同时,景观化设计的看台式风雨连廊环绕中心开放运动场地,兼具看台及风雨廊功能,使校园内人行立体交通向生活区域延伸。
根据校园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等功能需求及彼此间的互相影响,以活动区为轴心对教学区与生活区进行区分,并以廊道为纽带将原本孤立的2处功能区互相联系,形成过渡空间,构建“一轴两翼、有机共生”的校园建筑布局。
在进行普通教室建筑设计时,设计师曾结合项目用地条件、就读学生人数、建筑容积率等客观条件提出多种设计方案。为使教室更符合日常教学及学生生理与心理,设计师最终选择长宽均为9m的教室设计方案,其主要优势如下。
1)教学楼采用框架结构,综合考虑建造成本及结构强度等因素,建筑内部前后两排结构柱间距为9m,同一排结构柱间距为3m。在采用9m×9m的教室空间尺寸后,教室内部将不再有立柱存在,更有利于空间利用。
2)通过对当地日照条件与建筑层高的综合分析,绝大部分教室南窗日照深度不超过8m,教室宽度过长将造成室内朝北区域的课桌无法被阳光照射,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通常情况下,每个教室内容纳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0人,按照每行8座或6座模式,每行座椅的最小间距为1.0m,外加教室讲台空间尺寸,普通教室内部最小长度应在8.5m以上。若进一步增加教室长度,虽能容纳更多学生,但教室后方学生或因距黑板较远而无法看清教师抄写的板书,影响教学质量。
项目生活区主要为在校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提供住宿、餐饮等生活保障服务,生活区内均为多层建筑,呈现半围合的建筑布局模式,以适应生活区的外部空间。
在半围合的生活区中,设计师利用连廊对建筑进行串联,形成建筑组团,便于师生通行,尤其是雨雪天气,建筑物的连通保障了师生的生活便利。为提高建筑物空间利用率,室内空间均采取两侧布局,建筑物顶层采用坡屋顶,缓解了夏季建筑顶楼住户的闷热感。
由于生活区靠近活动区,空旷操场最大程度保障了每间宿舍的良好采光,即便是西向宿舍也能在冬日午后享受温暖的阳光。
项目活动区主要包括标准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等户外活动场地,位于中轴线的上述活动空间不仅避免了教学区噪声对教师生活区的影响,而且宽阔的场地空间也为学生户外运动和承办各类大型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项目内新建田径场是慈利县屈指可数的标准运动场。
田径场将教师公寓与教学楼隔离,保证2个区域不同建筑内的采光。居中布置的田径场等运动场地如同一块磁铁,吸引学生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畅快跳跃,挥洒青春的汗水。
景观设计以生态运动场为核心,形成核心景观轴线,未来可与二期用地开放空间景观衔接;建筑环绕布置,共享核心景观资源,所有建筑享有均衡的景观效果,绿色景观向各方向渗透,通过屋面绿化设计,将生态空间扩展至校园各个角落。
教学楼首层设置图书馆、餐厅、篮球场、报告厅、教学工作坊等公共空间,承担日常教学外的校园活动,校园开放日、才艺汇报等校园活动均以此为基地开展活动,是师生与家长沟通交流的纽带。设计将教学楼2层的绿化平台转化为架空层,其与田径场四周连廊共同组成校园过渡空间,将室内外空间紧密联系。一旦出现天气变化,户外操场的体育锻炼可暂时转移至架空层。
教学楼2层的绿化平台种植多种植物,为教学楼营造良好的景观氛围。师生在课余时间可欣赏浓浓绿意,既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又有助于调节学生视力。2层绿化平台设置多处采光天井,晴日阳光透过天井顶部玻璃窗进入架空层,使架空层焕发勃勃生机。看似不规则的天井还利用室内外温差形成局部微循环气流,从而改善架空层内的潮湿环境。
教室作为学生在校园内的“ 第二个家”,室内日照、通风、照明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故项目结合建筑空间布局,对室内环境进行优化设计。
充足的日照能促进合成维生素D,辅助吸收从食物中摄取的钙质,有助于学生生长发育。同时较长时间的日照能抑制和杀灭空气中的细菌,保证教室内师生的身体健康。据统计,小学生每日在教室内的时间占在校时间的60%以上,故设计将普通教室设置于建筑朝南侧,并进一步增加南北两侧建筑间距,确保每间普通教室获得充足的日照。日照分析数据表明,银澧国际学校普通教室平均冬至日满窗日照为4h,即使是采光条件较差的首层教室,其冬至日满窗日照时间也不低于3h,远超GB 5099—201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对于教室日照时间的控制要求。同时,在建筑朝南侧布置通体玻璃窗,使阳光更均匀地射入教室,不临窗的学生也可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教室内还安装无蓝光与防眩晕的照明灯具,根据不同教学场景与教学内容调节灯具亮度,以保持室内平均照度恒定、均匀,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的学习环境。
为降低外界嘈杂环境对教学课程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关闭教室大门,且空调的普及也降低了窗户的开启率,故室内通风系统成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举措。银澧国际学校的每间教室均安装新风系统,可根据室内二氧化碳与PM2.5浓度自动启闭新风装置,从而为师生提供优质空气。
除关注空间环境对师生的影响,设计针对室内空间使用率进行优化。目前中小学生每日携带的课本数量较多,现有座椅与书桌空间无法较好收纳体积较大的书包,设计基于书包常规尺寸与教室空间情况,利用教室内部结构柱间隙,设置储物柜,储物柜上铺设大理石台面,便于学生放置其他物品。
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而且还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守护神”,负责学生在校的所有事务。部分校园为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往往在校园内设置独立的办公楼,且办公楼与教学区相距甚远。
项目为体现全体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关爱,未设计独立的办公楼,而是在每层教学楼中设置教师办公室,教师办公室离教室一步之遥,方便师生交流。
当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听、说、读、写、算”,而是更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共创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等。基于此,需在校园内设计区别于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正式学习空间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故利用教学楼内各处开放空间,结合“壁毯墙”、可调式组合座椅等为学生构建多处大小不一、特色鲜明的“共创空间”。在共创空间中,学生可开展兴趣小组交流,进而延伸教学楼内部空间,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供必要的场地。
常规建筑内部的疏散通道与楼梯承担垂直及水平方向交通,学校作为人员更密集的特殊场所,其内部人员的安全性更值得关注。项目内部交通空间设计不仅遵循相关设计规范要求,而且充分吸取国内外校园安全事故的经验和教训,根据学生的活动习惯进行优化,确保交通空间的安全性。
1)考虑到火灾或其他地质灾害发生时建筑内部供电线路常出现故障,若教学楼疏散通道或楼梯间无法保障有效照明,易导致人员在疏散过程中难以辨别方向,造成拥挤、踩踏等意外事故,进而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基于此,项目将所有疏散通道与楼梯间设计为开放式空间,充足的自然采光保证交通空间的照明需求。同时,开放式空间也避免了灾害发生时有毒及有害气体在交通空间内的聚集及扩散。
2)扩大交通空间宽度尺寸,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要求单侧布置的教室走廊宽度不低于1.8m,两侧教室走廊宽度为2.1~3.0m。项目中教学楼课堂外走廊宽度为3.5m,远高于设计标准。楼梯间长度控制在13.5m,充足的空间可保证每节楼梯踏步拥有合理安全的宽度与高度,近4m的楼道宽度也可提供更多的通行空间。
3)项目借助楼梯间长度优势,在楼梯间与走廊交会处设置多处缓冲空间,避免楼道内形成180°转向,形流进出走廊的交通疏导。同时,在楼梯凌空侧栏杆设置高度分别为1.0m和0.7m的两排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