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照明产业规模约6435亿,同比下降5.4%,但仍处于历史高位。其中,面临外需市场下滑、贸易条件恶化、疫情冲击供给和外部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的照明外贸2022年录得出口总额627亿美元,同比下降4.3%;约合人民币418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0.9%,美联储多次加息推动美元强势升值使得全年出口额按人民币计下降不多。
2022年,照明内销则受疫情反复不断、房地产陷入低迷、就业与收入承压、消费信心不足、收入分化扩大等诸多因素制约,全行业共完成约2250亿人民币的国内销售额,同比下降13.5%,比外销情势更为惨淡。
2022年,中国制造并销售的照明设备数量约为140亿台,同比下降20%。其中各类光源产品约为101.3亿台,同比下降19.9%;各类灯具产品约为38.9亿台,同比下降20.4%。
2022年,含装置有可互联模组的照明设备(光源和灯具)约为6亿台,数量占比仅4.3%,不足5%,仍低于很多人预期。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智能照明是系统化的概念,即经过精准的照明设计,来构建一个能够自适应提供健康且舒适光环境的智慧化低碳照明系统。但是行业目前产品思路更多是单个或多个的产品或终端,智能照明业态现在也还处在初级的终端铺设阶段。
LED叠加智慧系统,使得产品/方案类型多样化,实现路径多样化,应用场景也多样化。未来要实现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系统化智能照明,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全域感知、多源融合、万物互联,需要经历从单品到多品再到系统的发展阶段,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022年,中国照明用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12%,约合990TWH(太瓦时,1TWH=10亿度电);而全球照明用电量约占全球发电量的16%,约为3100TWH。而中国作为供给全球的“世界工厂”,其发电量约占到全球总发电量的30%。
上面讲中国独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0%雄居第一,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也同时是碳排放大户,全球碳排放总量约为340亿吨,中国独揽其中105亿吨,占比达31%;全球煤炭年消耗量约82亿吨,中国则烧掉42亿吨,占比超过50%;欧美早已酝酿对进口产品收“碳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制造”。
因此低碳不仅是未来诸多产业的准入门槛,也将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向。因此,我们的“双碳”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照明界同仁们仍需上下而求索。未来,依托精准的设计构建自适应提供健康舒适光环境的智慧化低碳照明系统将是赋予我们照明行业更多附加值和想象空间的终极追求。
展望未来,照明出口首先面临主要经济体货币紧缩政策、通胀高企和经济衰退带来的需求收缩,叠加欧洲能源危机和供应链瓶颈对增长的持续抑制,还有中国制造对外的“转移替代”效应弱化等困难。而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大爆发和俄乌地缘冲突等黑天鹅事件引发全球各国高度关切供应链安全,在“发展与安全”的全球新主旋律下,欧美正在激进地推动基于供应商多样化、本地化、近岸外包和友岸生产等全球产业链重组。
这对已全面深刻地嵌入全球产业链的中国照明产业来说是愈发现实而残酷的挑战。据此判断,之前维系多年的照明出口持续增长的局面已发生逆转,2023年照明出口若想实现增长面临重重困难,并不排除延续下滑趋势的可能性。
照明内销方面,新冠疫情带来的价格、债务和心理的长尾“疤痕”效应犹在。消费端方面虽有国家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利好,但因居民部门收入和就业受疫情拖累结构性下滑,恢复常态尚需时日,特别是信心的回暖仍需较长阶段,所以既要解决无钱可花的收入问题,还要解决有钱不花的预期问题,挑战不小。政策有所改观但附加金融、土地和人口问题,房地产将有回暖但仍大概率是拖累项,对照明内销市场拉动有限。
工程端方面,国家未来更倾向于区域协调发展,限制超大城市群、超高层建筑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但会继续推进中西部地区的高铁和机场建设,并持续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机会孕育其中。总之,2023年内销市场会是触底反弹的一年,将比2022年显著回暖,同时投资拉动的工程端的业务将更可能成为亮点。
2023年,防控政策已全面放开,将促使照明企业持续走出去,海外需求和投资也将据此有别于先前“All in 中国”的战略,“中国+1”是在未来日趋紧张的地缘局势下分散风险控制成本的新策略。由此,部分照明订单及产业链流失到其他制造国将不可避免。而未来存量竞争时代的有限需求将向着有供应链掌控能力,在技术、市场、品牌、渠道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质产能上去集中,产业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
未来照明企业应重点关注供应链重整和优化、海外投资布局产能、运用资本兼并重组、内外循环业务均衡发展、持续深耕细分市场等方面,我也将围绕这些领域为有思路有需求的企业赋能,与之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