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86-0663-8126301

杏彩平台注册官网|材料工业携手仪器产业大咖齐聚苏州探讨半导体新能源需

杏彩平台注册官网|材料工业携手仪器产业大咖齐聚苏州探讨半导体新能源需

 产品特点

  ——近十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速超20%,中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已占据全球产值近1/4,中国材料产业逐渐走向正轨。中国新材料产业空间巨大、发展势头良好,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及产业政策促进下,将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预计2025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

  孕育巨大仪器检测需求——整体现状来看,材料产业端材料检验检测等基础能力差,检验检测资源优化配置不足,检测能力不足,检测市场机制不完善,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无法满足产业全面需求,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国际化需求。如新能源产业检测需求正逐步从头部企业向中小企业下溢,半导体检测需求也随着“国产替代”形势,在诸多细分领域释放机遇等。

  材料工业&仪器产业双向奔赴趋势——材料工业端,据仪器信息网买家采购需求大数据,工业端用户需求询问数量已在近年来反超科研用户,且保持增长趋势,目前仪器检测水平已无法满足产业质量升级发展的需求;仪器产业端,诸多仪器品类在工业市场的需求已反超科研市场,仪器商针对工业市场在研发投入、市场推广等方面也不断加码……

  首届“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论坛”。双方发挥各自在科学仪器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资源优势,为两个产业搭建需求对接交流平台,邀请新材料产业端、半导体/新能源等热点领域研发、品控人员,仪器检测技术专家,科学仪器企业代表等各方力量,共同探讨新材料产业仪器检测技术的最新需求进展、应用现状、新材料与科学仪器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 仪器企业端:近年来,相关仪器业务在工业市场业绩增长迅猛的,或将工业市场作为未来重要拓展领域的企业代表

  • 仪器技术应用端等:主要工作聚焦在材料表征检测技术、应用,或对材料表征技术未来发展感兴趣的科研专家、检测机构专家等

  研究员,现就职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及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技术负责人、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新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表征、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具有深厚的高分子材料及材料表面科学基础知识,在解决聚合物材料制备,改性以及涉及表界面性质复杂体系的粘合剂/涂料/油墨开发等方面问题有丰富的经验。教授研究生《材料表面与界面》等2门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参编《碳四碳五烯烃工学》、《填料手册》。编写国家级精品课教材《仪器分析》第十四章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北京市化工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微束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委员。

  王璞,博士,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生物医学高精尖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十四批国家海外青年人才项目。王璞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2009-2014年博士就读于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师从于非线性成像专家程继新教授。博士期间主要工作是生物光子学医疗器械的开发以及非线性显微镜的开发与应用。已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专利5项。王璞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Nano letters等领域内一流期刊均有发表。王璞曾主持开展多项美国小企业创新奖励基金(SBIR/STTR award),并代领团队完成多项科研转化工作。其中包括相干拉曼显微镜的产业化,光声成像在乳腺以及心血管的器械转化等等。目前王璞教授主要研究工作为非线性拉曼显微镜的开发以及在先进材料、单细胞代谢的表征方案,以及光致超声器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同时担任振电(苏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EO,致力于开发推广最先进的分子光谱成像技术。

  博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表征方法学研究。目前被聘为中国晶体学会X射线粉末委员会委员,中国晶体学会小角散射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07年起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掠入射X射线衍射的方法学研究,与北京同步辐射漫散射站、上海光源衍射站/小角站的工作人员合作搭建了国内首批掠入射X射线衍射测试系统并进行不断地升级改造,解决了该技术依赖国外同步辐射装置的问题,带动了国内三十余个课题组利用这些测试系统进行科学研究,获得了非常多的成果。至今承担过11个的科研项目,发表文章68篇(包括通讯作者文章19篇),获得专利授权15项,参与撰写专著3部。

  陆宏波,高级工程师,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师,物理电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长期从事空间高效光电转换器件基础研究,聚焦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太阳电池结构设计及MOCVD外延生长。发表文章1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已获授权16项,申请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发展部等多项国家科研项目,荣获国防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发明三等奖、中国航天十大技术突破等科技奖项。

  现任江苏集萃光敏电子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工作经历及教育背景:2003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取得博士后学位,随后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学院担任教博士生导师;2005年至2021年先后担任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长、北京化工大学安庆研究院院长、北京化工大学理学院院长。荣誉记录:2011年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北化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2018年事院特殊津贴专家;2017年荣获国家重点专项“微电子加工用高端超纯化学品。

  马富强,博士,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苏州医工所医药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分子酶学与蛋白质工程研究,在酶分子改造、酶超高通量筛选、酶结构-功能关系解析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代表性成果包括:1)建立了世界先进的双通道液滴微流控超高通量筛选体系;2)发明了荧光液滴捕获(Fluorescence droplet entrapment,FDE)酶底物设计策略,使超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应用范围扩展至多种重要酶类;3)实现了多种医药用酶、分子诊断核心酶的快速定向进化分子改造;4)依托自主研发的分子诊断核心酶,建立分子POCT一体化解决方案,并开展产业化。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Biotechnology Advances、Science Advances、Analytical Chemistry 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苏州市新冠病毒疫情紧急防治专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多个项目,累计获得经费支持4000余万元。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江苏省“双创博士”等人才称号。

  主要从事电子化学品的分析工作,有超过4年国际高纯电子材料行业从业经验,掌握不同类型电子化学品的分析难点,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加入安捷伦后,作为原子光谱应用工程师,专注于半导体高纯材料的无机元素分析,材料类型涵盖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高纯度的湿电子化学品,硅材料以及其他各类电子材料,擅长分析过程中污染控制,干扰去除,以及降低仪器背景等环节,对于低浓度的超痕量分析测试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孟坤,英国利兹大学博士,从事太赫兹工作超过15年,具备产学研工作基础,致力于太赫兹技术、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开发。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研发总监,中国兵工学会太赫兹应用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第十届超快现象与太赫兹波国际研讨会分会场主席。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高技术课题、军科委创新特区项目等课题9项;作为技术骨干,参研973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等课题十余项。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单篇最高被引10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1.9;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排名:1,5,6)。在ISUPTW 2021、IEEE 3M-NANO、全国太赫兹学术年会、全国太赫兹生物物理年会、邮政业智能安检系统成果交流会等学术和产业会议做邀请报告。

  毕业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工学硕士,绝缘材料专家。目前在和骋科技担任研发负责人。先后在杜邦电气绝缘系统(DuPont EIS),立邦工业涂料研发中心,担任树脂及材料的研发、工艺及应用等职位。具有十多年的绝缘树脂合成,生产及应用经验,涉及漆包线漆,浸渍树脂,灌封胶等不同细分行业的绝缘材料。最新的工作重点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绝缘材料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高级工程师,国联汽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从事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开发、电池关键材料评测方法研究、电池失效机理分析研究,为电池的失效原因分析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负责制定材料测试分析企业标准60余项,参与制定行业/国家标准10余项,申请专利2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