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点
2018年开年之际,小间距产业又整装待发了。在刚经历过的2017年间,这一产业在持续的增长中又收获了不少。不过,对比前几年的风景,似乎整个产业进入了爆发之后的冷静期,更加稳健的市场格局正在慢慢展开。
可是对于不了解商用显示设备的网友来说,每当提及小间距LED,总认为这只是一类LED灯珠间距小,屏幕尺寸大的“大屏幕”而已。其实这样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因为这说明这一部分网友对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近些年的演变并不了解。
本文,笔者分别从硬件、软件以及产品的融合及推广四个角度深入剖析小间距LED在近些年的产业发展变化,从中我们能看出这一产品的灯珠变小、具备可视化性能、拓展应用场景以及走上国际的背后原因。在三、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时间内,你能快速了解这一产业的前世今生。
小间距LED屏最早的规格是P1.5至P2屏,这类屏幕采用的是1毫米灯珠。到小间距LED屏发展到P1.2及以下的产品时,灯珠便缩小到了0.4毫米至0.8毫米。可以看到,市面上最终成品的硬件规格是在不断变小的。
如果就此认为灯珠变小就是小间距LED在硬件上的技术进步,那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一趋势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光效的提升。在同等亮度的需求下,发光效率提升后,灯珠所需的晶体便越小,由此使得灯珠本身也能减小。
此外,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由于传统小间距LED屏幕的分辨率不高,因此减小了灯珠尺寸后才能保证在同样屏幕面积的情况下提升屏幕的分辨率。这也使得小间距LED屏更有可能追赶上分辨率的潮流趋势。
当然了,作为厂商自身来说,只有不断提升产品的硬件规格,才能做出差异化产品进行推广。而且,更高的光效以及更小的灯珠都有利于降低产品的硬件成本,以应对未来市场更激烈的竞争。
在软件层面,大屏可视化成为产业下游用户急需的性能。不同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方式差异使得上游企业更加重视提升软件配套的“软实力”。可在大屏可视化概念最初推广的时候,上游企业让部分用户的理解过于简单粗暴了,片面的将可视化理解为“数据上墙”。
其实,真正的大屏可视化不止是将后台数据转化为图形显示在大屏幕上那么简单,而是将前台和后台打通。这二者的区别在于上游厂商能否根据不同用户的业务流程特点,精准对接配套的软件,实现售后的服务升级。
这一愿景的背后,是操作方式的改良。用户不再只是通过传统的数据编辑方式将已有的信息单向呈现在大屏幕上,而是通过大屏幕,能够直接操作指令,形成双向的后台数据互动,提升操作的便捷性以及效率。在应对重大紧急突发事件时,这样的操作方式更能争分夺秒。
在软硬兼备的提升后,跨场景应用便尤为迫切。在不少用户的印象中,小间距LED屏只是存在于大屏监控的场景中,受限于室内,产品低分辨、低商用普及化等劣势明显。不可否认的是,这类产品确实存在这样一段混沌的发展时期,产品同质化使得小间距LED屏的应用场景普遍受限。
而经过产品多年的更新迭代,小间距LED屏的应用场景已经得到了拓展。不仅在营销推广市场出现了,而且还深入了影院,试图取代传统的观影方式。这样的发展变化让小间距LED屏彻底摘掉了应用场景少的帽子。
小间距LED屏全面进军商用大屏显示市场是一个已经提出多年的构想。之所以长期以来没能实现,主要还是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未能达到商用推广的程度。在近些年,不断的融合、升级以及带来的应用场景拓展让我们看到小间距LED屏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走出国门,是国内小间距LED屏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的使命之一。国内产品在各大展销会上不断引起海外市场的关注,这和产品的售价低,品质不断提升有一定关系。海外广阔的市场空间,让国内的厂商嗅到了更有利的商机。
之所以小间距LED屏能够如此迅猛的进入国际市场,是因为产品的核心技术已经掌握在国内厂商中,而且具备部分技术领先的优势。这和DLP大屏以及LCD大屏技术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大有不同。小间距LED屏的民族品牌不断崛起、壮大,让这一产品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更具市场红利。
在小间距产品不断占据国际市场的同时,国内企业也能实现一定的技术营收。只要产品的技术够硬,就能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未来,在小间距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这一产品也有挤压DLP大屏以及LCD大屏市场的机会,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市场观察:尽管商显市场整体的活跃度并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商显产品正处在变革的重大历史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小间距LED屏独具的技术优势让其脱颖而出,有了更为丰富的新生态势。其不仅独占技术优势,而且在近些年来有良好的市场反馈,这些利好消息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小间距LED屏能够深化我们国内的商显产品发展,在未来打下一片更广阔的国际化新天地。